vczh

Espresso 调参进阶

上一篇文章发布之后已经两个月了,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之前很多认识不够正确,我也学习了一些咖啡萃取相关的资料,并加以实践,得到了很多体会。文章中一些图片将从这篇论文中复制,我觉得对制作 espresso 作用非常大。

参数的稳定性

好的设备确实很重要,之前就一直提到 dial in 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萃取咖啡的参数要稳定。但是我发现一个不可避免的不稳定因素来源于 Breville 自己的磨豆机。Breville 磨豆机其实很不精确,而且无论如何都没办法通过技巧来克服,于是我购买了 Niche Duo。其次是水量的问题,Breville 876 的温度可控的范围很窄,压力甚至是不可以修改的,所以我不怎么关心这个内容。但是水量确实是可以控制的,我在阅读说明书的时候发现可以通过长按2 CUP键来进入手动模式。为了配合这个模式我购买了 timemore nano,这个称非常灵敏,我很满意,比 Breville 自己带的那个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。最后是 precise basket,我使用了 IMS nanotech,不过他具体比 Breville 自带的 basket 好在哪里,这个体会不是很深刻。也许 Breville 自带的 basket 其实也还可以,也许是 IMS nanotech 不够厉害。

除此之外,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稳定咖啡机温度的技巧仍然是有用的。以前不知道为什么,只是在实践中发现的,但是后来经过更多的学习,我发现其实是因为 Breville 876 的冲煮头和蒸汽棒共用一个 boiler 导致的。虽然机器有有 PID,但效果其实不是很好,如果你打了奶紧接着很快就做下一次萃取,水温是会有一点偏差的。而且如果你隔了一段时间时间不萃取的话,冲煮头也会冷却(虽然人感觉可能不明显)。再加上 basket 的冷却也会影响萃取,所以这里重新强调一下我的对策:

Niche Duo 真的做的好,转盘改一点效果就变一点,随机性比 Breville 自己的磨豆机实在低太多了。

开始调参

每次使用新豆总要从一个参数开始调参,第一个参数其实不是很重要。粉可以从 20g 开始,磨豆机随便给一个差不多的参数即可,控制咖啡液的重量是粉的两倍,然后开始计时。如果萃取后 basket 有明显的水分漂浮在上面,或者整个粉饼是软的,说明粉太少了,跟你的冲煮头和 basket 不匹配。萃取结束之后冲煮头部分的压力会卸掉,如果你的粉饼太薄的话,就会爆开,拿出来之后就很难看了,虽然说这不一定代表萃取的结果不好,但是清洗很麻烦也是不好的。

然后先通过修改磨豆机的参数把时间控制在 25s-30s 左右。时间太短就磨豆机转盘的刻度调小,时间太长就调大,要注意这个时间我是包含了 pre-infusion 的。Pre-infusion 我自己是给了八秒,比较贴近 Breville 自己的预设参数。我现在还不是很明白修改 pre-infusion 的时间会带来什么效果,反正就先这么用着吧。

到了这一步,就可以开始喝了。一般来讲这个时候多半都是不太好喝的,但是至少是一个还过得去的起点。

修改参数

有两个因素决定了一杯 espresso 的味道,分别是萃取的量和比例。溶解到咖啡液里面的物质变多,味道就会变重,反之就会变淡。而随着萃取比例的增大,espresso 里面会依次感受到明显的酸味、甜味、油脂以及苦味。漂浮在 espresso 上方的泡沫是由油脂和二氧化碳构成的。对于新鲜的豆(一般指的是烘焙半个月内),二氧化碳的量都是很足的,那么你萃取出来的泡沫如果很少,说明这个萃取比例比较低,味道可能就会比较酸。泡沫本身会带有香气,还有额外的苦味,所以太少的话会闻不到明显的气味,太多的话可能会让你觉得不好喝。所以为了让萃取出来的 espresso 变好喝,首先自己要具备准确感受味道的能力。对于没怎么喝过咖啡的人,酸味和苦味可能会难以分辨。这个只要喝多了自然就没问题了。

那现在让我们来看看,改变磨豆机的设置、使用的粉量和萃取的咖啡液重量,分别会带来什么效果:

Extraction

磨豆机的设置

如果我们保持粉量和咖啡液重量都不变,从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,如果豆磨得更细,那么不仅是萃取比例,萃取的量也会一起上升。所以如果我们觉得一杯 espresso 不够浓的同时不够香甜,可以尝试把磨豆机调细一格。

粉量

如果我们保持磨豆机设置和咖啡液重量都不变,从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,如果粉量增多,那么会导致萃取比例下降。虽然不直观,但是按一下计算器也会很快发现,此时萃取的量是上升的。所以如果我们觉得一杯 espresso 不够浓的同时太苦了,可以尝试多加一点粉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粉量大体是被你的冲煮头和 basket 共同决定的,这不是一个可以大幅度调整的量。

咖啡液重量

如果我们保持分量和磨豆机的设置都不变,如果萃取的咖啡液变少了,虽然没有图,但是很显然不管萃取比例还是萃取的量都是下降的。所以如果我们觉得一杯 espresso 太苦但是浓度足够的话,可以尝试提前结束萃取。这也是手动模式好用的一个方面,能控制的量更多而且更直观。

Channeling

Channeling

虽然在家里比较难观察到,但是上图是一种 channeling 发生的原因。如果粉磨得太细,basket 里面的 distribution 不够平均的效果就会被放大,导致高压水冲破粉饼里的薄弱环节,形成 channeling。我们可以发现 channeling 经常伴随着突然变化的水流,还会得到一杯又淡又苦或者又酸又苦的 espresso。因为 channeling 发生的时候,附近的粉流过的水会明显比其他部分多,所以这部分的粉被过度萃取,而剩下的部分则萃取不足或者根本没有水。

很多咖啡机上都有压力表,我们不仅可以观察水流,也可以观察压力表,如果有突然的变化,而且伴随着又淡又苦或者又酸又苦的结果,很可能就是发生了 channeling。不过我自己的实践中,很少发现因为豆子磨得太细导致的 channeling,可能是因为 Breville 876 的 pump 并没有这么强,反而磨细了会直接不出水。所以一旦发生了 channeling,通常都是 puck prep 出了问题,重新做一杯就好了。

论文提供的优化路径

虽然这篇论文的目标是为了降低大量生产咖啡的成本,不过最后他提到的一些优化路径确实比较有意思,不过对我们在家里一天只弄几杯 espresso 起到的帮助不是很大,但是也可以读一读。

Channeling

尾声(记录一次灵异事件的发生)

在本文完成的这一天,喝了一个多星期的豆发生了灵异事件,感觉就像豆子突然泄压了一样,流速稳定快了好几秒,在各种尝试之下均不能回到前几天的感觉,只能把豆子磨细一格。我猜测可能是豆子正在经历从新鲜转变到不新鲜的过程,二氧化碳大量逃逸。虽然我暂时还没找到数据支持,不过我猜测问题发生的细节可能如下,因此我把它记录下来,下次如果发生了类似的事情,就可以拿出来验证。

今天的 espresso 变淡变苦,我一开始怀疑是 channeling,但是并没有观察到相应流速和压力指标的发生。流速自始至终都很快,压力自始至终都不足。我又排除了磨豆机转盘漂移的可能,因为相同的流速并没有得到前几天记录中相应的味道。最后我把粉磨细一格,居然变浓变不苦了。参照上面的研究,磨细必然是变苦,前几天的实验也一直在不断地 repro 这个结论。然而今天同样的结果并没有发生,所以我猜测是二氧化碳逃逸的原因。

二氧化碳也是溶于水的,萃取的过程中会跟咖啡粉里面的物质一起抢水,所以看起来会导致萃取变慢提高压力。二氧化碳如果没有了,不仅压力会降低,而且咖啡粉里的物质也会溶解的更快,所以就更淡更苦。此时你把粉磨得更细,可能又释放了更多的二氧化碳,萃取就变得正常了。在二氧化碳逃逸的过程中,应该就会观察到需要把粉磨得更细维持萃取结果的现象发生。

后记

今天是7月12日,6月7日的豆冲到最后两三天了,昨天就觉得有一点点变化,今天直接快了两秒。有了上次的经验,直接调小了一格,又回到了前天的味道。尾声里的猜测应该是靠谱的 XD